“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道出了粮食是汗水的凝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世界粮食日起始于1981年10月16日,是世界各国围绕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人民对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在第43个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江苏省农学会共组织两场科普活动,带领大家一起:珍惜粮食,拒绝浪费,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活动一 守护农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
10月12日,学会迎来了一群“大盆友”。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科研人员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种子低温保存库,认识各种作物的种子,品尝了比蔗糖甜200倍的甜叶菊,聆听了科研人员讲解种质资源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的深刻联系。一群大朋友像小朋友一样惊奇感叹,原来种质保存并不仅仅是把种子完好保存下来!

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农科院蝴蝶生态馆内,科普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了常见的蝴蝶、蜜源植物以及寄主植物,了解了蝴蝶需要在短暂的一生中完成整个生活史,成虫后的蝴蝶要忙着采花授粉,繁育下一代,蝴蝶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最后大家来到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示范基地,近距离观察了江苏省最好吃的大米“南梗46”及其他系列新品种,听取水稻育种、南繁北育以及农业科学家们的奋斗故事。

活动二 金秋赏稻,赏农业之光
10月14日,在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带领下,小朋友们踏入了江苏省农科院水稻示范基地,见证了“试验田里丰收忙”的景象。
放眼望去,一大片金灿灿的水稻田被规划成了很多小田块。姚博士告诉我们,因为品种不同、生长期不同,水稻的成熟时间就不同。因为是小块的试验区,很难进行机械化作业;另外,机械收割损失较大,易造成品种间的混杂,很难保证科学研究的精准性。所以这里的种、收环节还是依靠相对传统的农耕方式——人工。小朋友们站在田埂上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什么大米好吃?为什么好吃?怎样才能种出好吃的大米呢?在这里都能得到答案。

接下来是一场趣味科普竞技,小朋友们在科普老师的带领下,体验磨稻谷、搓草绳,最后还进行了草绳跳绳比赛,在一番切磋下,最终有一位小朋友勇夺冠军,其他的小朋友也不相上下,看来大家平日里都是跳绳小达人呢。


活动最后,小朋友们还参观了江苏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水稻病害鉴定圃,听取科研人员讲解科学家们是如何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水稻从一粒种子走上我们的餐桌要通过哪些考试呢?听了齐博士的讲解后,不只是小朋友们,大朋友们也惊叹饭碗里的这粒米也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呢!
此次“世界粮食日”系列科普活动向大家普及了科学绿色储粮知识,倡导大家光盘行动,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要做一个爱惜粮食的人,节约粮食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