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完成的“海州湾重要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成果通过我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此次科技成果评价以线上会议评价形式进行。
本次评价专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姚东瑞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刘英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谷孝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陈立侨教授和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张朝晖研究员等专家组成。张国范研究员担任专家组组长,姚东瑞研究员担任专家组副组长。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围绕海州湾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的产业迫切需求,从渔业资源生态学及资源养护与利用方面进行了持续系统研发,并进行了规模示范应用,成果整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成果创建了连续性的海州湾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解析了海州湾小眼绿鳍鱼、大泷六线鱼、星康吉鳗等重要渔业资源的营养结构,首次确定了海州湾食物网中的关键物种分别为细螯虾、枪乌贼、小黄鱼、日本鼓虾和口虾蛄,揭示了海州湾鱼类、虾蟹类、头足类和贝类的营养级范围。首次创建了海州湾皮氏叫姑鱼、短吻红舌鳎、长蛇鲻、细条天竺鲷、鹰爪虾、口虾蛄的生境适宜性模型,揭示了重要渔业资源的生境特征,构建了海州湾食物网的拓扑网络,为海州湾海洋牧场区域选划、养护目标类群及增殖放流种类的甄选、增殖容量评估等关键养护技术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成果研发了符合海州湾渔业生态和环境特点的“海洋牧场+人工鱼礁+贝藻养护”的资源养护技术体系,突破了海洋牧场构建技术难关,形成了一系列的鱼礁建设技术,创新了竹桩式鱼礁、钢竹浮式人工鱼礁等技术,鱼礁区的渔业资源量显著高于对照区。建立了海州湾海带、紫菜与牡蛎等贝藻综合养殖模式,确定了海洋牧场区为适养区,提高了该区域牡蛎生长速度和出肉率。制定了首例《连云港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成果通过 Ecopath 模型探明了海州湾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的增殖生态容量,通过持续的规模化的集中性的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的增殖放流,海州湾中国对虾资源从几近绝迹到年资源量数百吨,三疣梭子蟹的年资源量稳定在数万吨。通过Ecopath、LIM-MCMC分别构建了海州湾2003年和2018年的生态系统模型,从“系统尚未发展成熟”发展为“成熟的生态系统”,明确了海州湾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发展阶段。
近三年,辐射养殖面积十万余亩,增殖放流年产值新增近亿元,新增就业千余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为江苏海洋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